中国男篮的胜利之谜:人员力量的嬗变

关于中国男篮的言论可以说已经够多了。自从2015年长沙亚锦赛之后,我们很少在正式比赛中获胜,甚至在亚际比赛中输给日本、韩国、菲律宾及黎巴嫩等对手。

难以想象,曾经被视为非敌手的球队竟然反超。借用范志毅的话,“真是脸面扫地”。

尤其是在2023年举办的男篮世界杯上,引进了归化球员李凯尔,但结果却让人唏嘘不已。输给菲律宾男篮的比赛,一定让杨健等球员泪目。

还记得2019年男篮世界杯么?那场比赛改变了整个“90后”一代的命运,周琦的失误让众多球迷至今无法释怀。

或许正是因为一个人的失误,导致全队陷入长久等待。

回顾近十年的中国男篮,满是遗憾和无奈。

但神奇的是,就在人们认为需要继续忍受此前状态的时候,一场大逆转却出现了。

最关键的是,尽管加入了一些超级归化球员会更容易被理解,但中国男篮依旧是纯本土阵容,大部分球员来自CBA联赛,只有王俊杰在海外有过经历。

如此强势的表现究竟何以突现呢?

其实答案只在于“人”而已。

这届中国男篮球员的实力并不十分突出。连名单上的高诗岩、李祥波都并非联赛顶尖球员。

《虎扑》上评价胡明轩、赵睿等球员也勉强称得上一流,但大家普遍认为周琦、赵继伟等更胜一筹。

然而恰恰是因为没有这几位球员,中国男篮的表现才有所提升。

他们拼尽全力,团结拼搏,为团队承担一切。

因此,罚球投篮战术一应俱全。

最终,人心合一,斗志昂扬,致使中国男篮走向胜利。

这种专注和团结,即使想踢一场低水平比赛都难。

这充分说明,一支球队并非只靠响亮的球员阵容,更需有备受期待的“混子”球员。

过去的选择让我们无语,但新一代年轻球员正试图突围,并已成功脱颖而出。

因此,“混子”球员再无立足之地。

中国男篮的未来,终将可期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